百度 图片来源:外交部网站  为了实施更加积极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,中国自3月1日起,在全国范围内实施《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》。

编者按:乡风是刻在乡土里的文明基因,让传统在炊烟中代代相传。宁波探索文明乡风建设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乡风文明样板,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,激活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。央广网宁波频道推出《村风里》——“寻迹鄞州文明乡风”系列报道,在深度走访与细腻记录中发现宁波鄞州乡村的文明肌理,展现“内外兼修”的文明底色。

宁波东钱湖畔的城杨村,曾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,如今却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漫步村中,白墙黛瓦、溪水潺潺,游客络绎不绝,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乡村振兴的背后,是城杨村艺术融入市场的可持续探索。

从“空心村”到“网红村”:艺术唤醒乡村活力

几年前,城杨村还是一个典型的“空心村”——年轻人外出打工,留守老人守着老屋和田地,村庄日渐沉寂。

转机始于2020年7月,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团队驻村指导,艺术振兴乡村,城杨村改头换面。

城杨村艺术地标(央广网发 朱金丹供图)

村里变美了,村民的思想意识、眼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他们变得更加自信、更加友好:99岁老奶奶送西瓜,孙红薇阿姐将自家养的花无偿捐给村里美化村庄,应明菊阿姨主动拆除陈年违章建筑,陆昌乾主动将自己400多平方的整幢别墅无偿提供给村里作为公共空间。

随着第一批“网红墙绘”“溪边咖啡馆”的落地,游客开始涌入,“空心村”蜕变为“网红村”。乡村活力起来了,创业者自然也来了。

杨佳宁是土生土长的城杨人,30年前,他的妈妈在这里开过点心店。读书走出村的他,随着城杨村的开发,他的心跟着“回家”。

杨佳宁把自家10多平方米的门店加以设计装修,开出了全村第一家咖啡店——“你好鸭·城杨”咖啡店。

随后,他又抓住“村咖”这个风口,陆续开出了6家咖啡店。他说,他想以咖啡为载体,把家乡推荐给更多人。

乡风文明的经济效应: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

清晨,城杨村的山谷间,一座古朴的窑炉正升腾起带着麦香的炊烟。“é la vita”窑炉面包店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发酵好的面团送入窑内,枣木柴火烘焙赋予面包醇厚风味,引得游客早早排起长队。

这缕窑炉面包的香气,不仅唤醒味蕾,更成为这个浙东小村经济“造血”能力蓬勃生长的鲜明注脚——乡风文明建设,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乡村经济的底层逻辑。

窑炉面包店主理人朱芷怡说,她选择在城杨村开店,正是看中了村庄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氛围。窑炉依山而建,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烘焙理念,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,并迅速成为城杨村新的流量担当。稳定的流量背后,离不开乡村CEO朱金丹的运筹帷幄。

游客在窑炉面包店打卡拍照(央广网发 朱金丹供图)

2024年,浙江省为坚持和深化新时代“千万工程”,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,提出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。朱金丹成为鄞州区首批既懂技术、又善经营、还能扎根乡土的乡村运营规划师。

朱金丹来到城杨村不久,凭借资深的文旅经验,为窑炉面包店带来了稳定的客流。窑炉面包的成功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。朱金丹又先后引导村民办起了主打山野时令的精品农家乐、由老屋改造的文艺民宿、展示非遗手艺的工坊、水上漂流……一系列依托本地资源禀赋、充满创意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这个夏天,城杨村新开的水上漂流,更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。

村民们也不再被动等待“输血”,而是主动成为乡村经济的“创富源”。

今年65岁的村民杨成忠现在和妻子经营着一家炒面店。在城杨村开发之前,他几乎常年在外打工,家里也没有多少收入。而现在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,炒面店的生意越来越好,“一年多了好几万的收入”,不仅如此,他还在村里的一家民宿打扫卫生,还多了一份收入。

为了让村民的收入更加稳定,朱金丹还帮助村民做起了直播。“村里有几家农家乐,我们要把口碑做到线上去。我们拉上阿姨叔叔一起拍视频,宁波话、普通话一起上,反响很不错。”朱金丹说。

“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。”如果说炒面炒年糕是一种美食乡愁,那么“爷爷家的宝贝”是一种记忆乡愁。“爷爷家的宝贝”是村民捐赠的老农具与生活用品,这些老物件成为连接代际记忆的文化脐带。这其中,就有杨纪岳的部分作品。做了一辈子木匠的杨纪岳用自己的手艺成全了“爷爷家的宝贝”展区,也让展区成为游客来村里的打卡点之一。

“转角遇到爱”。行走乡村,不经意间,就能邂逅“烟火气”与“文艺范”。“烟火气”也好,“文艺范”也罢,更是内生动力与外向业态的融合发展和双向奔赴。

朱芷怡来村里开店,从办证到装修,得到了村委会和村民的全力支持,即便平日住在村里,村民也经常拿来自家煮的玉米、土豆来投喂。

而朱芷怡和其他来村里的创业者,朱金丹除了给他们做好服务外,还在过年过节牵头组织他们给村里的老人送钱、送面包、送牛奶。

游客在城杨村溪水里游玩(央广网发 朱金丹供图)

这种双向奔赴是城杨村的日常,也是朱金丹乐于见到的:文明乡风不仅美了“面子”,更激活了“里子”。乡风文明带来的宜居宜业环境,为新的业态入驻城杨村提供了“源泉”,更为城杨村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。

监制:沃远飞

统筹:陈金莲

采制:陈金莲 俞烨 何瞻远

编辑:张雯雯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